簡介

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,坐落於喀什古城中心地帶。喀什百姓稱其為大寺,維語意思是『節日禮拜與集會場所』。大寺為伊斯蘭建築風格,坐西朝東,寺門樓由黃磚砌成方形,兩側矗立著米黃色的磚砌塔樓。塔身用雕鏤瓷磚砌出色彩絢麗的圖案。 一個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宗教色彩的古建築群。是中亞最大的清真寺之一,也是新疆為數不多對外開放的伊斯蘭教寺廟之一。清真寺內外殿有140根雕花木柱,因是手工雕琢,這140根綠色柱子沒有一根是完全相同的。艾提尕爾清真寺是維吾爾族古建築藝術的典範 ,成為了喀什古城的地方象征。

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

•該寺始建於1442年;

•明正統(1436-1499)年間喀什噶爾統治者沙克色孜米爾紮的後裔建造了一座小清真寺,即該寺前身;

•16世紀上半葉,葉爾羌汗國的喀什噶爾將該寺擴建為大清真寺;

 •1787年今疏勒縣罕南力克鄉女富豪再度擴建該寺;

•1798年,英吉莎女穆斯林古麗熱娜在前往巴基斯坦途中病故於喀什噶爾,人們以其所遺旅費擴建該寺,並取名艾提尕爾。後經一位名叫卓麗皮亞汗的維吾爾族女布維(依禪派女信徒的通稱)捐資擴建;

•1809年,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(官吏名)擴建該寺; •清道光年間喀什噶爾城擴建時,該寺得到全面修葺和擴建;

 •1872年,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下令對該寺進行大規模擴建,方形成今之規模;

•2001年,該寺作為明代古建築,被列入全國重點文保。

該寺融阿拉伯與維吾爾建築風格為一體。南北長140米,東西寬120米,占地面積為1.68萬平;分為「正殿」「外殿」「教經堂」「院落」「拱拜孜」「宣禮塔」和「大門」等七部分。

1.平面布局簡明(見最後),不註重建築的中軸線,寺門不在正中(倒數第二張圖)。全院由人行道從中分開。南北墻邊各有一排共36間經堂。禮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個高臺上,分內殿、外殿、長廊(內外殿結構是新疆伊斯蘭建築的傳統形製)。

2.門樓,門樓朝東,用磚砌成,白石膏勾縫。門樓兩旁是不對稱的「邦克樓」(宣禮塔),尖塔為一彎新月,是阿訇呼喚穆斯林做禮拜的地方。

3.拱拜孜,進入大門後是圓頂拱拜孜,拱拜孜下面是多邊形過庭,兩邊有兩條通道通向庭院。

4.內殿,是維吾爾族清真寺禮拜大殿獨特的平頂磚木結構,殿內由木柱成網絡狀排列。

5.外殿,廊檐由158根綠色雕花木柱支撐,把頂棚分為若幹方格,成網絡狀排列,可謂中國的多柱建築第一廳。

該寺在古代還是重要學府,用於傳播伊斯蘭文化和培養人才。

类似文章